自从24年春开始,我突然决定在看过一部电影之后多少写点感想或思考,渐渐形成了习惯,于是定期把观后感整理到这里。有长评也有一两句的短评,主要是想要留下一些东西,为日后回忆留下一个记忆点,而不是像刷短视频一样,“从我光滑的大脑上滑溜溜地溜走”。
首都锤雷大学虽然硬件条件不咋地,但是三环以里的区位优势还是很好的。虽然是没什么乐子的海淀,但是离中国电影资料馆(小西天艺术影院)只有十分钟单车车程,这极大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由于每月都有学术放映,甚至比北影节还有实用价值。
如果有除我以外的人看我写的这依托的话,请善用目录功能——一级标题是这几段观后感的更新时间,二级标题是电影名称。
2025年3月
猫猫的奇幻漂流
真好看啊,看完感觉尸体暖暖的……
动物形象塑造非常鲜明且立体,以至于看完很久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花样年华
还有明天
拒绝逃离中还有另一种政治隐喻,在一个四处呼吁“润”文化的时代,似乎所有的麻烦和痛苦都能通过润来解决,抱怨苛刻的审查,抱怨受限的自由,抱怨畸形的职场,认为换个环境就万事大吉的人,就像认为被家暴了跟情人私奔就好了一样。绝大部分人不会认同后者,但对前者的态度却暧昧不定。其他地方的人现在之所以能享受令人期羡的环境,是因为人家一开始就没有选择私奔,而是去了投票站。权利是一代代人争来的,如果你没有直面强权的勇气,就永远等不来自由平等的一天,因为平等意味着平权,而手握强权的人绝不会把这种好东西拱手让给你。
—— “润”不是答案
你的颜色
😭回来吧山田尚子,我最骄傲的信仰😭
传达出的青春期的羞涩感情很妙哇,监督个人色彩很浓,完全展现了山田尚子的魅力。少女乐队动画你们的祖师奶来了!
把所有宗教元素都和谐掉太弱智了,连歌词都给消音掉。
哪吒2
三俗笑话确实有点多了,不过子供向嘛,勉强能理解。CG特效确实很厉害,可惜没注意买了个3D的票,都快忘了还有3D电影这个事了。
政治隐喻真是十分刺激啊。但是然后呢?
从键政的角度考虑,作为一个通过批判霸权主义收割全球人民来达成自身利益来揭示敌人的腐败本质的作品,在陈塘关百姓全灭的背景板之下达成合家欢结局,从头到尾完全没有体现我方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让想要表达的宏大叙事显得毫无说服力。不过反过来考虑,或许其实主创在第五层,这种反差恰恰是他们想表达的对现状的高级黑?
成就了票房神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友商衬托,家人组团去了电影院,结果发现为数不多的几个春节档院线电影只有这个还算能看了。
2025年1月
风流一代
仿佛把人带回那个时代一般的影像,一代人的成长。从国企大下岗 迪厅舞厅 南下闯荡 领导卷款潜逃 瞬间快进到到短视频时代,所有人脸上都扣着PM2.5口罩,最后辗转回到故乡,男女主相顾无言。“野火”燃尽了风流的那一代人。
但是也只忠于影像了,没有太深入的东西,怪不得被人吐槽像vlog。
和主角并不是一代人导致很难真正共情,从我的角度思考的话我不禁期待十年二十年后会不会有新一代导演梳理我们这一代人遇上了教育内卷、学历贬值、经济发展停滞、就业冰河期、延迟退休的轨迹呢?
好东西
都4202年了就该看这种题材!就应该多拍点这种题材人物形象新鲜 跟随社会热点的电影,难道还要追着不放那些都市感情的陈词滥调设定吗?女强人单亲妈妈、缺爱恋爱脑女、白脸男、乐队男、女权男、约炮男……
题材完全取自高线城市,给人一种大城市小资的气息,livehouse演出、逛展、酒吧等等。沪国真的NB,跟小孩儿聊天都能中英夹杂…
剧本质量很好,像饭桌上吵架那一幕真的无敌了。但是有的地方太说教了,是生怕观众看不懂故事,要引导观众的想法
最大的不足就是人物形象脸谱化,在看完故事相似的《克莱默夫妇》之后尤其能够发现人物的单薄空洞。人物成长变化被一些迎合市场的元素取代,还是挺可惜的。——说是这么说但并不反对,文化产业就是需要多元化的目标受众,而不是只照顾到顺直男的观影需求。
恶评说是丑化男性(我不知道看了个一分钟营销号视频就没有人比我更懂这部电影了有什么资格瑞萍,让人想起《雄狮少年》系列还在被“辱华”),实际上就是没有像其他片子一样给一个完美男人形象带入嘛,有些人不要主体性太强了。
然而从头到尾念叨霉霉结果半秒钟都没有啊,有点幽默了
克莱默夫妇
夫妻不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直到对簿公堂的时候两人才意识到他们不需要律师用诡辩的方式证明对方的十恶不赦,因为他们共同点是都深深地爱着孩子。
主角的演技太强了,真的太有感染力,看到最后我真不行了。
其实我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丁克主义,在看到前半段的时候我还在想着“只要不生这个孩子不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嘛”,育儿让本就脆弱的感情在琐碎的生活中一点点消磨殆尽。但看到孩子在父亲的教导之下一点点成长,最后还是会像男主一样对孩子感到不舍。
题外话:女主角因为男主的不负责任、让自己丧偶式育儿而一走了之,让他一人照料孩子看看实力。但不得不说,在应对丧偶式育儿这方面老中还是有大智慧的。很巧进电影院前五分钟我妈打电话她还跟我聊,同事孩子在北京成家,夫妻俩一个军工一个医生,在三环买了个老破小,俩人都没空看孩子,为了让爷爷奶奶去照顾孩子又在旁边租了个房子。我想到,只要两个人都996起来就不是丧偶式育儿了,而是性别平等的父母双亡式育儿。
蓦然回首
动画化质量还是超出预期的。写给内容创作者的一封情书。
雄狮少年2
(免费获得的电影)
非常王道的剧情,加上打拳爽,值得看!同样也是致敬星爷,这一部手法上就更舒服。
在剧情里讽刺三年前网暴前作的人,通过在高校开点映场打出口碑确实是杰出的一手,和剧情一样没有陷入自证陷阱证明只吃了一碗粉,而是卧薪尝胆寻求机会再次展示自己的能力,靠制作硬实力打了场翻身仗。
海上钢琴师
非常符合大众口味的讲艺术家的电影。跟船共存亡好沉重…
有端联想:
They say the captain goes down with the ship.
So when the world ends, will God go down with it?
—— What a Catch, Donnie - Fall Out Boy
破·地狱
虽然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还是能有所感触。
对于传统习俗如何适应当代人的需求的问题,男主道生提出了“超度活人”的观点,祭祀其实是为了活着的人能走过去,以活人缅怀逝者为落脚点。
对于守旧迂腐的前辈,道生赤裸裸地揭示他们的既当又立,既要泡夜店又要阻止会破坏祖先法力的“污秽”的女人行破地狱仪式,展示他们的虚伪和自相矛盾,以及所谓“传统”是多么可笑以及廉价。
对于东亚父母难于启齿的爱,道生做了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让文玥在父亲去世之后的葬礼上和哥哥和好,一起进行破地狱,也算是对文玥的一种弥补。
不知道其他地方怎样,但在山东,女人同样是不能参加祭祀活动的,上坟等事物都由男人操办。曾经在冒着纵火罪的风险在田地里画十字、烧黄表纸、把食物烧成灰烬并在后面跪拜时的我思考,这种仪式到底有什么意义,什么时候能淘汰掉?
既然封建传统不让女人上坟烧纸,那就干脆别上了呗,为什么要维护一个歧视自己的传统?作为一种因迷信而生的活动,如果让女人也参加祭祀是一种进步,那为什么不直接进步到底摒弃这种迷信,让男人女人都别上坟了呢?
还有就是我们老钟(或者说东亚人)永远的痛,羞于直率地表达情感,父亲要到死后才有胆量抒发出对女儿的爱。朋友跟我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表达了浓厚的情感后会随之而来沉重的责任,这倒是有道理,毕竟死后就不用承担责任了…
除了内地删除女同情节导致中间一段故事没头没尾外,男主的成长与领悟也有点莫名其妙,不如直接简化一下情节,让他当一个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下丧葬行业的人间百态。
四百击
这译名半土不洋的,建议直接根据谚语原意翻译成“棍棒底下出孝子”x
但奴的经历当代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这片大地上发生,只消把最后的青少年教育营改成戒网瘾中心或豫章书院。区别是我国的家长控制欲更强、更加愚昧、更加疯狂,而且有电子游戏这个明确的客体可以将自己的责任完全推卸掉,把始作俑者的自己塑造成他们眼中的完美受害人
七武士
(二刷)
剧情紧凑详略得当,群像人物形象鲜活,一口气看三个半小时没有半点乏味,真厉害。
被强盗逼上绝路的农民拿着仅有的一点粮食祈求武士的帮助,七位武士屈尊出手相助,布防、训练、偷吸、战斗,帮村子打了场胜仗,但最后对七武士来说却是场败仗。
看似最疯癫的菊千代,却又最清醒。农民们软弱 愚昧 残忍 自私,为老爷们(武士阶级)所不齿,但这恰恰是老爷们竭泽而渔的“杰作”
这个杀手不太冷
(多周目)
这重映能忍住不看的也是神人了,没得说。
直接带着盒牛奶进影院喝😎
.jpg)
波西米亚狂想曲
找了家观影团跟着去看的,氛围太棒了,虽然没有全程跟唱但该唱的地方都有,最后社牛的观众还跑到银幕前面开火车。看了一下自己买票去普通场的话,一场只有个位数的人,那不就一点氛围都没有么,哈人。
窗前明月,咣
(免费获取的电影)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团团长组织的免费点映场。头一次见到开免费点映营销的电影,看之前还免费送一小盒西瓜,真会玩。
如果这是搞笑向剧本杀的话我可能会去玩,但这他大坝的拍成了个电影!!!一整个恶俗烂梗大全,笑点全靠三俗,人物形象单薄,很符合我对国产喜剧烂片的想象。剧情弯弯绕绕但完全是剧本杀那种微妙的既视感,而且故事根本没讲完,就这一脸暴死的样子难道留着拍续集?
2024年9月
(院线电影)
抓娃娃
看似讲的是富人家庭的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所有进行苦难教育鸡娃的家庭。结尾沈腾对孩子的责难,实际上是对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式家长的拷问。但是严肃的思考都被淹没在哈哈笑声中了,观众需要的只是图一乐不需要反思——不是电影的问题,我也笑得挺欢的,但是出了影院听到有中年观众到最后还认同家长,感叹马继业没有听父母的考上清北大学,再一联想到这几年愈演愈烈的戒网瘾中心/教育营,我就笑不出来了
异形:夺命舰
杜比+巨幕视听效果只能说震撼。女主送下女配,端枪返回去救安迪那一幕真的帅完了!
(非院线电影)
穿普拉达的女王
“当你众叛亲离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你该升职了” 万恶的资本主义啊。 到底是要理想还是要面包,我猜大部分人花上半辈子都想不明白
大腕
黑色幽默,滑稽闹剧折射出的是被消费文化裹挟着前进的后现代社会,肥胖的城市要你卖掉所有曾视若珍宝的价值来换取饮食。“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功夫
原来这么多梗都是这里面出来的~果然高手在民间啊~
爱宠大机密
非常好萌宠故事,非常可爱若只兔头!
海街日记
是枝裕和这几天要来北京了,我在北京看了他的片,四舍五入我也见到他了(?)淡淡的日式浪漫,情感如此自然地流露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预料外的分别甚至是生离死别看似突然却是永恒的话题,但我们仍要报之以歌。
恬淡的氛围感真美啊~是需要静下心来体会的那种,其实静下心来不仅可以欣赏到电影,更能发现我们生活中的小确幸
镰仓也太好看了,有山有海有小镇,去日本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记小本本)
重庆森林
我愿称之为分手后必看!为情所困的我们,迷失在重庆森林里。分手,邂逅。浓厚的感情干涸,新的情感诞生,闹市中枪口对准花心的前任渣男,吃罢三十罐临期菠萝收获的酸涩要靠跑步宣泄,公寓楼里物是人非地跟香皂和玩偶对话。但万物都有过期的一天,吃罢菠萝罐头之时,也许就是彻底遗忘她的时候,启程迈向下一片心中的California
看完三天意犹未尽,二刷,爽~“如果非要给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说这句话的两位男主金城武和至尊宝都没能做到。但从结果上看,谁能断言这是件坏事呢?
爱在黎明破晓前
太感动了,两个本不该相遇的人由于机缘巧合共度了浪漫的一夜。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一个更理想主义一个更现实,仍然在一起进行了心灵的交流。看似杂乱的聊天却折射出他们的默契,两人很快从羞涩拘谨到熟络亲密——显得这个夜晚结束得那么残忍,那么不合时宜。
另外男主太帅了吧,怎么有人能这么帅的!
2024年4月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全是历史zz隐喻,有点阅读理解的感觉了——但是非常自然。原谅我第一次看只能找到最浅层的隐喻。可以看出老宫的确是用自己最大的热忱制作了他的(可能真的是)收官之作
乡愁
许多长镜头都让人印象深刻,个人很喜欢男主在旅馆睡着那段:静谧优美的长镜头。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安德烈躺在床上隐入黑暗,左边是敞开的窗户,右边是明亮的卫生间。记忆中的大狼狗步至床边一同躺下,镜头拉近,一束亮光被装饰花纹筛下,照到安德烈脸上,他梦见故乡。初夏时节的午后在影院观影的我几乎也要像他一样沉入梦乡……
百元之恋
(从热辣滚烫的角度看)可以看出贾玲为了中国观众做出了全方位的改编,原作中的各种情节和人物被一再简化,使得一部立体的影片变成单调的励志片。但是真要骂它多烂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改编得可以自圆其说,看了原作得知:往死里捧和往死里黑的都是为了恰流量
82年生的金智英
未经她人苦,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个人的行为只能影响身边很小的一部分人,面对整个社会却是无力的,能做的只有将心比心善待周围的人。故事之外,两性议题在韩国已经演化为性别战争,这部电影让一众韩男破防就是最好注脚,只能祈祷未来我国不会愈演愈烈变成那样吧……
下一个素熙
绩效社会,你我皆是牛马。整个韩国社会的任何层级都被一种病态的绩效观绑架,每个人都被压得喘不过气,公司小组长烧炭了,实习学生投湖了,除了周围人被堵嘴外没有任何变化。(联想:老钟医学规培生接连紫砂 大韩医师协会组织罢工……)影片还有几处细节:同事因主角努力工作引发内卷而嫌弃她、家庭中两代人互相之间缺乏沟通间接酿成悲剧,真的让人感叹:这就是韩国.jpg!
2024春节前后
飞驰人生2
剧情很平庸,要笑点没笑点要深度没深度,只是中年大叔的中年危机,可能我不是这种片子的受众,不是很能打动我(btw整部电影没有一个女角色有点哈人了,反向芳文社世界观kana?)
第二十条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在引发观众思考方面做得很好,不足之处是受害剧情有点太典了。另外为了契合春节档的定位它很努力地给自己强行缝合了俗套的喜剧要素,比如马丽吃醋雷佳音…
热辣滚烫
——松子deluxe变成音乐节姐姐的故事。可能是春节档最符合合家欢主题的,跟家里人一起的话还是非常推荐的。我没看过原作,但贾玲真的只是拍了自己减肥的过程,虽然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励志效果。作为减掉过10kg的过来人(?)会有点子同感在里面。
寒枝雀静
(又《一只鸽子站在枝头并思考其存在意义》)天知道我为什么会在大年初四深夜看这个,在同学@赵士越 家一起边拉片边看的。如果不是开着导演评论音轨字幕的话真看不懂一点。全片只有三十几个定机位长镜头,构图确实非常巧妙,叙事破碎突出一个荒诞主义。影片出现的元素耐人寻味,虽然有许多都是导演的恶趣味。但是有看这片的时间真不如看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