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为 【2小时深度解析《阳明心学》内核,人生路如何走?】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WmDYjEm5 的视频笔记,增加了一点点自己的解读方便理解。
省流/主要思维脉络
人性本善,所有天理都隐含在人的本心之中(心即理),因此人欲也是天理的一部分。但是受外部环境和诱惑的影响人会产生私欲,为了满足私欲天理被遮蔽、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焦虑、欲望、犹豫(心中贼)。知行本就一体(知行合一),知行不一并不是知道某道理而未付诸行动,而是未行动时其实并不知道这道理。
世事本没有善恶,是人的认知中产生了善恶的判断(意之动),因此应当扶正主观意念(格物),通过自省恢复本心(致良知)。
立志
短暂性欲望(想吃xx、想买xx)和阶段性目标(考上xx、成为xx职业、创业成功)达成后不能维持长久的喜悦,很快会再次陷入困境,都不算立志。
志向与生命丰富性、长久的成就感有关,贯穿于、超越人生。
how to
从实践出发,向改变自己的过往的经历寻找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e.g. 王阳明龙场悟道 (见“格物”章节))
欲望
人欲即天理,要顺应天理就要释放人欲
要破除私欲:贪生之欲、名利之欲
追名:表现欲、抱怨情绪(固执己见、妄自尊大、抱怨指责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ow to
不断思考、审视自己xx欲望真的对自己重要吗
心中贼
心中贼 := 偷走人的良知、使人心中困扰的阻碍自身强大的恶念
明确心中贼来自自己内心,向内求索
how to
三个心中贼各个击破:
- 焦虑:要思考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如何,尽人事听天命。可用静坐安定心神
- 欲望:了解真实需求,抛弃贪欲,强求不来的要学会舍弃,舍弃事物来获得事物
- 犹豫:决心做某事就立即行动,不要考虑结果。就算走错了路也是收获,不应瞻前顾后,边行动边思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心态做事,磨炼自己
大多数人都在破别人的心中贼,对自己的熟视无睹。
联想: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的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马太福音》第7章3至5节
善恶
世间本无善恶,善与恶起源于内心,既对立又统一,可以互相转化。固执于善恶会导致形成刻板印象,非黑即白,导致内心痛苦。要遵循客观规律、遵循本心,维持善心、遏制恶念。
不要动了习气将善念变成恶。(e.g. 累了刷手机是正常奖励机制,是善念;但习气让人熬夜不停刷,让人欲变成私欲,形成了恶念)。但强求克制私欲也会动气,有懈怠的时候也不应放在心上
意之动
幸福感只取决于内心的感受,不由外界生活决定。
没有人能和自己感同身受,我们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独知。与其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口是心非,不如遵从自己的内心,让外在表现与内心想法一致。(营造人设、在朋友圈包装自己外在形象)所有他人都是自己的感情、意志的投射,是另一个自己。
综上,幸福感的高低只取决于独知力。独知力:=在无任何约束的心理区域内仍然光明的能力。修炼独知力就是提升光明程度。
how to
- 分析私欲
- 明确目标和手段
- 坚定信心
- 锻造毅力
- 保持心态,不强求克制私欲
- 不断学习良知
- 实践中检验
- 反思产生原因
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内心,他人好坏评价并不准确。外求终无亮,内求天地明。在独知处才能提升自身修养,与天道合一,彰显诚意。
格物
所谓龙场悟道,就是在人生的至暗时刻让导致自己痛苦的物质欲望转变为向内求索的精神安慰。
一切都取决于内心,因此要从内心求平衡、求和解,找回本心。
格:扶正
物:事情,主观意念所感知的事物
但心灵追求与物质应该也达成阴阳平衡,革除私欲保留人欲、人性,最终恢复无善无恶的本心
为善去恶是格物,必须在知行合一中检验
how to
- 立志
- 反省
- 读书
心即理
心即理 := 万事万物只有我们主观介入以后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意义,心就是理,天理都在心中。因此做事应从本心出发,让内心真诚坦荡,保持本心
- 革除私欲回归本心就能呈现天理
- 遇到问题反求诸己,把自己做好,不怨天尤人、换位思考,以避免矛盾冲突
本心 := 先天的道德直觉、本能。遮蔽本心的东西有沉溺于外界的物欲、沉溺于自我的意见,导致了迷茫、惶恐、压抑。
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但圣人能时时处处都体现他无私的本心
知行合一
知行本就一体,知行不一并不是知道某道理而未付诸行动,而是未行动时其实并不知道这道理。
知 := 潜意识,内化于心的思维
e.g. 想着要早睡却又熬夜,是因为潜意识想着熬夜满足欲望,知行一体因此身体才会去晚睡
我们并不自知。自知之明:=潜意识掌握了自身于天道的和谐平衡位置。我们的思维都来自于外部环境,在重复曝光之后形成了偏见,最终形成潜意识,因此偏见无所不在。
知行合一的难度
- 不了解潜意识,以及改变潜意识的难度
- 现代社会物质诱惑太多,不易辨别
- 沉溺于不自知,无知自大
- 从众效应
howto
- 从浑浑噩噩中醒来,立志
- 承认无知与弱小,保持谦卑
- 事上磨,实践中磨炼
- 训练潜意识,通过实践、自我暗示来消减欲望
- 定期反省自己的欲望与潜意识